魏明帝曹叡去世后,遗命太傅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曹芳执政。两人被赋予托孤重任,但因权力纷争,曹爽为稳固曹氏家族的统治,刻意排挤司马懿,双方关系日益紧张。
司马懿深知自己当时力量尚不足以正面抗衡曹爽,因此采取避锋芒的策略,暗中笼络朝中官员,积聚人心,静待时机反击。曹爽在多次试探后,误以为司马懿已经无力反抗,因而放松警惕,带着少量亲兵和皇帝曹芳离开洛阳,前往高平陵祭祀祖先。
正是等待这良机的司马懿,当即发动突袭,率三千死士突入皇宫,挟持郭太后,逼迫她颁布诏书罢黜曹爽及其兄弟的官职。随后,他派遣儿子司马昭率兵占领洛阳城。司马懿深信曹爽得知此事后必定不敢反抗,事实也果然如此,曹爽最终束手就擒。
展开剩余70%曹爽的投降,使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便成功夺取魏国实权。令人唏嘘的是,身为大将军,掌控全国兵权的曹爽竟然懦弱至此。曹氏宗亲广布天下,且曹爽手握天子,理论上只要一声令下,司马懿绝无可能凭借一座洛阳城抵抗得住。
实际上,曹爽本有可能寻求一人相助,那就是镇守凉州、负责抵御蜀国的曹氏宗亲夏侯霸。魏国雍州与凉州均由夏侯霸的堂侄夏侯玄掌控,数十万兵马聚集于此。若曹爽向他们求援,令其率兵勤王,司马懿又凭什么抵挡这浩大军势?
即便曹爽未向夏侯霸求援,照理夏侯霸身为曹氏宗亲,见魏国陷入危局,理应挺身而出抵抗司马懿。然为何他最终选择逃往蜀国投降,而非起兵反抗?
史料中隐约透露答案:首先,司马懿极善收买人心,其发动政变时,洛阳上下普天同庆,几乎未遭任何大臣抵抗。反倒有不少朝臣主动协助司马懿,去劝说曹爽弃权归隐,将朝政交还司马懿。
加之司马懿曾在洛水立誓,保证绝不秋后算账,并有众多魏国宗亲权贵担保其言辞,令曹爽甘愿放弃抵抗,求得平安度日。
当时魏国朝野普遍认为司马懿是国家的救世主,他被视作魏国的周公、霍光,领导魏国定能使其更强盛。
夏侯霸亦深受此影响。司马懿伪装的假仁假义,赢得了世人的信任。直到后来司马懿借口曹爽谋反,灭曹爽三族,朝臣虽惊愕,却已无力回天。
即便夏侯霸初时有意起兵反抗,若无曹爽的正式授权,也只能被冠以叛逆贼名。待司马懿彻底掌控局势,夏侯霸已无法挽回败局。司马懿随后用雍州刺史郭淮替代夏侯霸侄子夏侯玄的征西将军职务,并将夏侯玄召回京城加以监视。
夏侯霸与郭淮素来不睦,内心惶恐,担忧自己会成为司马懿下一个清洗目标,但力量有限,无计可施。最终他选择逃亡蜀国,远离是非纷争。
令人感慨的是,曹操祖孙三代历经艰辛建立的基业,竟然如此轻易拱手让于司马家族。若曹操在天有灵,不知会作何感想。
发布于:天津市悦来网配资-软件炒股杠杆-配资靠谱股票配资门户-最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