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钱江晚报
小兔子化解孤独,马背上学习规则,宠物狗延缓病情
猫猫狗狗,真能成为“疗愈师”
本报记者 刘千 通讯员 张煜锌 祝姚玲 陈瀛 王文婷
本报记者 刘千 通讯员 张煜锌 祝姚玲 陈瀛 王文婷
近日,在杭州市第一医院下沙院区的儿童康复病房里,一群毛茸茸、温顺可爱的特殊“疗愈师”——兔子,正安静地陪伴着孩子们。
孩子们轻轻抚摸它们,鼓起勇气上台介绍它们,还用心地为它们画下礼物……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物疗愈社交课程,这群新“入驻”病房的小兔子,正成为连接孩子们内心与外界的桥梁。
康复科主任胡晨旻介绍,这正是医院探索的动物辅助疗法(也称“动物疗愈”)。它通过动物陪伴互动,帮助人们缓解压力、焦虑与孤独感,提升社交能力,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。
“对于存在社交障碍的孤独症患儿来说,动物是一个相对简单、没有评判性的互动对象,能帮助孩子更容易地开始与外界建立连接,比如练习眼神交流、肢体接触等,从而促进社交互动,改善沟通能力,增强责任感和同情心。”
参加马术疗愈后
孤独症男孩也懂规则了
动物疗愈远不止于陪伴。7月23日,在杭州郊外的马场,6岁孤独症男孩亮亮(化名)骑在马背上,在教练指导下完成牵马绕行、马背骑乘等动作。
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主导的马术辅助干预孤独症(也称:自闭症)临床试验现场。作为首批参与者,亮亮经过三个月的免费马术干预,规则意识显著增强。
康复治疗师李晨曦说:“起初孩子对指令反应较弱,随着课程深入,他越来越感兴趣,第二个月开始积极回应,现在已能完成骑行的动作。”
在现场,与训练同步的脑电波监测数据也显示,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度明显提升。
据悉,马术辅助疗法属于动物疗愈的重要分支,起源于欧美地区,国际上研究认为其对孤独症儿童有积极影响,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。
该项目负责人、浙大儿院康复科主任李海峰表示:“我们正探索其科学机制,希望为孤独症康复提供新路径,现阶段的目标是构建系统性马术疗愈课程,也为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依据。”
李海峰解释,孤独症儿童规则意识弱,社交困难,常沉浸于自我世界。传统主流疗法如应用行为分析(ABA)具有循证医学依据,但在某些方面进展可能面临挑战。“而作为动物辅助干预的马术辅助干预,课程涵盖骑乘技能、马匹互动及文化理论、情感关系培养三大模块等,辅助临床干预,改善孩子的核心症状。”
“马术疗愈可能通过多维度机制产生积极作用。”李海峰解释,“首先,马匹作为一个温和且强大的互动伙伴,能有效激发孩子的社交动机和情感连接,提供非言语沟通的自然情境;其次,课程在相对自然的环境中开展,同时结合了明确的课程设置和视觉提示,有助于提升规则意识和执行力;再者,骑马时独特的三维节律运动能提供强力的前庭和本体感觉输入,刺激感觉统合中枢,改善平衡、协调和前庭功能,为感觉信息处理打下基础;此外,整个训练环境融合了触觉、视觉、听觉、动觉等多感官刺激,有助于神经网络的激活与整合。”
他还特别指出:“这种基于马匹的动物辅助干预,目前是作为传统循证疗法的一种辅助手段,其具体的作用机制、对不同孤独症儿童的效果差异以及长期疗效,仍是我们研究的核心课题。”
小狗作伴
痴呆奶奶确诊七年情绪平和
动物疗愈为孤独症孩子带来慰藉,同样也为照护痴呆老人点亮了一盏灯。
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四科主任张滢说:“在阿尔茨海默病缺乏特效药物的现状之下,非药物治疗对于延缓病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,其中,动物疗愈就是一种能提供情感支持、减少行为问题、提升生活质量的独特力量。”
7年前,78岁的退休教授王奶奶(化名)在老伴离世后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。为方便照顾,儿子儿媳将她接去同住。然而,家人白天工作,孙辈远在国外,缺乏陪伴的王奶奶记忆力衰退明显,时常找不到东西,逐渐不愿出门社交。
在孙子的建议下,王奶奶养了一条中华田园犬,意外成为延缓病情的“良药”。此后,王奶奶重拾了规律生活:固定时间遛狗使她必须出门活动;心烦时逗狗能分散注意力;日常喂养、清洁等照料工作也让她有事可做;甚至小狗有时能帮她找到遗忘的钥匙……
“宠物的陪伴像孩子一样,显著减少了老人的情绪波动和焦虑。”张滢说,许多患者在病情进展期会出现烦躁、易怒甚至攻击行为,但这些问题在王奶奶身上得以避免,其情绪明显更稳定。
去年冬天,王奶奶在睡梦中安详离世。家属回忆:“确诊后七年,她多数时间保持平和,这真的是个奇迹。”
不过,张滢也强调,并不是所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都适合养宠物:“需要结合老人的年龄、痴呆程度、养育经验、动物的性情及家庭支持等实际情况综合评估,对独居或有情感缺失的老人,宠物能填补他们和社会联结的空白,但绝不能替代专业医疗。”
警惕二次创伤
事先评估动物伙伴离世风险
医生们都肯定了动物疗愈积极的一面,也不约而同地指出,引入动物疗愈前,患者及家属要评估风险,特别是如何应对动物伙伴离开可能带来的二次创伤。
张滢说:“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得知宠物突然消失可能难以承受。”他提到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——其实,在陪伴七年的过程中,王奶奶原来那条狗也走丢了,家属当晚就买了新狗替代,并通过修剪毛发等方式使其接近原貌,最终帮助老人重新接纳了“新伙伴”。
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身科主任马永春认为,宠物疗愈作为一种辅助治疗,能给心理疾病患者带来不少益处。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,不愿意出门、社交动力缺乏,他会建议家长给孩子养个宠物,并强调:“必须让孩子承担照顾宠物的责任。”
马永春分享了一个反面案例:一名厌学男孩饲养宠物猪,但因未参与日常照料,加之宠物体型过大不适于家养,最终在男孩住院期间被家长送走。“家长这么强硬的做法,导致孩子情绪崩溃、拒绝沟通,严重阻碍了治疗进程。”马永春提醒,宠物已成为孩子重要的精神寄托,强行分离伤害极大,家长在选择动物上要考虑周全,应优先考虑易打理、互动性强且适合家养的动物。
浙江省中山医院精神科主任裴双义曾接诊一名刚毕业的女孩,她因工作压力与家庭关系紧张导致抑郁,起初通过饲养兔子缓解情绪,然而数年后兔子患病,女孩花费数万元积蓄没救回来,她出现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反应。
“这正是一种典型的二次创伤,对心理、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尤为严峻。”裴双义建议,引入宠物疗愈前,患者必须充分认知宠物寿命的有限性;尤其对于曾经历丧失(如亲人离世)或家庭关系失调的患者,更需审慎评估风险;若遭遇宠物离世后长期陷入痛苦,务必及时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。
悦来网配资-软件炒股杠杆-配资靠谱股票配资门户-最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